新华网北京9月10日电(黄海荣)在当今社会,企业不仅是经济实体,更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当我们跟随瑞尔集团创始人邹其芳以患者身份体验一次完整的看牙流程,从微观细节到宏观战略,一家医疗企业的价值创造路径变得清晰可见。新华网上市公司频道本次专访希望通过独特视角,系统性拆解瑞尔集团如何以技术革新、机制创新与价值升维这三大引擎驱动行业升级,为医疗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范式。
技术赋能:从诊疗辅助到生态重构
在邹其芳的构想中,AI技术的渗透将经历三个阶段的质变:从辅助诊断的“工具属性”,到管理优化的“效率引擎”,最终迈向人机协同的“共生系统”。当前,瑞尔已实现AI对全量病例的即时质控,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将资深医生的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的数字化资产,这一突破使医疗质量管控从抽样检查升级为全流程覆盖。更具想象力的探索在于,AI正从幕后走向台前——智能语音系统化身“虚拟接待员”,个性化健康管家主动提醒复诊与预防保健,甚至未来或将诞生能统筹千家诊所运营的“AI CEO”。
这种技术野心并非空中楼阁。瑞尔历时二十年构建的千万级病例数据库,成为AI训练的天然沃土。海量数据不仅验证了数字化投入的长期价值,更印证了邹其芳的判断,即医疗行业的数字化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将碎片化经验转化为可复制、可迭代的体系化知识。最终实现整体效能提升。
管理进化:从规模扩张到组织觉醒
面对“如何平衡连锁扩张与医疗质量”的行业命题,邹其芳给出的答案是“反熵增式生长”,即通过符合规律的系统性设计,打破组织内部的“自发熵增”趋势,让企业在规模扩张中保持有序性和生命力。
不同于传统扩店模式依赖标准化复制,瑞尔选择以“合伙人机制”激活个体创造力——通过股权共享让医生从雇员转变为事业共创者,既保留了医疗服务的温度,又破解了规模化后的管理损耗难题。这种模式在实践中展现出惊人生命力:数据显示,采用合伙制的门诊业绩增速显著高于同业平均水平,印证了“赋能型管理”对生产力的解放效应。
在组织效能提升层面,瑞尔打造的“管理驾驶舱”实现了运营数据的实时可视化,管理者得以从繁杂报表中抽离,专注于战略决策。而AI生成的电子病历系统则将医生从文书工作中解放,使其专注于诊疗方案的优化,这种对“人效比”的极致追求,折射出邹其芳对医疗本质的深刻认知:“医疗服务的核心竞争力永远是人,技术要做的是放大人的价值,而非取代人的温度。”
使命进阶:从治疗疾病到守护微笑
在推动行业变革的进程中,瑞尔逐渐完成了从“医疗提供者”到“健康倡导者”的角色转换。针对中国口腔市场“低龄化、老龄化”双增长的结构性变化,瑞尔通过科普教育提升公众口腔健康意识。从儿童早期矫治到老年人口腔健康管理,从牙齿修复的美学价值到其与全身健康的深层关联,瑞尔试图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管理体系。瑞尔高达48%的复诊率与21%的新客户来自于转介绍,数据印证了“专业医疗+人文关怀”模式的强大生命力。
在邹其芳的愿景中,瑞尔的终极使命是成为“国人健康微笑的守护者”,正如他所言:“我们不仅要治好患者的牙病,更要让他们意识到,一口好牙是高品质生活的基础。这种认知的觉醒,才是行业真正的春天。”
未来图景:在坚守与创新间寻找平衡
面对资本市场的估值逻辑与医疗行业的慢变量特质,邹其芳始终保持着清醒认知:“医疗行业的成功没有捷径,它需要时间的沉淀与耐心的浇灌。”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瑞尔选择了一条看似保守却充满韧性的发展路径:通过精细化运营提升单店效能,而非盲目追求门店数量;通过技术赋能强化核心竞争力,而非陷入同质化竞争。这种战略定力正在显现回报——尽管新开门店仍处于爬坡期,但成熟机构的盈利能力已足以支撑长期战略投入。
在对话的最后,邹其芳将企业的成功归因于对“利他思维”的坚守:“当你真正以患者为中心,以医生为根本,商业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结果。”这或许正是瑞尔穿越行业周期的底层密码——在技术狂飙的时代,始终保持着对医疗本质的敬畏;在规模扩张的诱惑面前,始终坚守着对人文精神的承诺。这种平衡的艺术,或许正是中国医疗健康产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密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