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之南,全球南方,“南”望云南,融汇万声。
9月5日至9日,在云南参加2025全球南方媒体智库高端论坛的多国代表分赴昆明、玉溪、丽江、弥勒、蒙自等地参访,在互动体验中触摸文化脉搏,在绿水青山间感受生态之美,在创新实践里见证发展活力,以云南为窗感知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魅力。
代表们称赞云南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发展模式,期待讲好全球南方发展振兴故事、推动彼此更广泛的合作,共同书写全球南方友谊与发展的新篇章。
9月8日,与会代表在玉溪窑址博物馆参访时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 陈欣波 摄
活态传承的文化之美
初秋的昆明,晨光穿过层层绿荫,洒在云南民族村的广场上。身着民族盛装的青年男女载歌载舞,迎接远道而来的宾客。鼓声回荡,舞者热情邀请外宾加入舞蹈队伍。掌声、笑声与悠扬的乐曲交织,洋溢着一片欢腾。
《伊朗日报》总编辑穆斯塔法·希尔莫哈迈迪亲身体验一段民族舞蹈后,不禁感慨:“这些充满仪式感的表演和互动,让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云南文化的丰富多彩。”
云南,这片多元文化汇聚之地,在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中,让传统不止于记忆,更流淌于当下。
9月7日,与会代表在昆明官渡古镇体验非遗技艺。新华社记者 王安浩维 摄
在昆明石林同舞者共跳彝族古老的大三弦舞,印度多元视野传媒主席拉克希米·克里斯·坎坦感慨:“在表演中活态传承,是文化能够进一步发扬的秘诀。”
在昆明官渡古镇体验乌铜走银非遗技艺,乌拉圭国家视听传媒署署长、国家电视台台长埃丽卡·霍夫曼·豪赫赞叹:“文旅融合让非遗走出展柜、走入生活。”
在丽江古城博物院(木府)聆听木府古建筑背后的历史,印度尼西亚安塔拉通讯社国际部主任尤妮·阿里桑迪·西纳加表示:“对文物背后历史故事的深入探寻,让文化呈现如此出色和动人。”
云南大地以鲜活的姿态展现多元文化,激发了外宾们对全球南方国家文化瑰宝保护的共鸣。
“全球南方国家媒体智库应积极行动,推动彼此在文化传承保护方面的合作,在全球舞台上更好地展现我们文化的多样性,也让文化交流成为连接各国人民心灵的桥梁。”赤道几内亚《真实赤几》杂志社社长米拉格罗萨·米查说。
9月8日,与会代表在丽江玉龙雪山景区观看《印象丽江》演出。新华社记者 金马梦妮 摄
和谐共生的生态之美
湖水清澈、远山连绵。玉溪市抚海湾湿地公园中,绚烂夺目的七彩花田与碧水蓝天相互辉映,交织成一幅绝美的山水田园画卷。三三两两的游客,尽情享受午后的惬意时光。
望着眼前清澈的湖水,尼日利亚通讯社社长阿里·穆罕默德·阿里深有感触:“我多次到中国,亲眼看到中国在生态保护上的努力。良好的环境不仅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更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这是真正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清晨的丽江玉龙雪山云雾缭绕,斯洛文尼亚“国际主义者”媒体平台总编辑瓦妮娅·卡芙契奇站在观景台上,不停拍摄雪山与云杉林交织的画面。“如此洁净、宁静的环境,让人感觉与雪山更近了。”她说。
谈及云南生态保护带来的启发,瓦妮娅特别提到从昆明到丽江沿途看到的太阳能板和风力发电机,以及玉龙雪山景区使用电动车、沿途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体现出对自然的深切尊重。“在这里,既让人们享受现代便利,又体悟自然的本真。中国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
生态之美见于湖光山色,更体现在由“荒”转“绿”的土地上。
在红河州弥勒市太平湖森林小镇景区,曾经荒芜的“石头地”,如今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树林和花海。古巴拉丁美洲通讯社副社长菲德尔·亚历杭德罗·戈麦斯·维加赞叹:“既修复了生态,又通过旅游带来经济效益。”
“中国正在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十分值得全球南方国家借鉴。”他介绍,古中两国正在开展技术和人才合作,帮助古巴解决荒漠化、盐碱化等生态问题。
9月7日,与会代表参访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市的山地石漠化公园。新华社记者 辛梦晨 摄
特色产业赋能的发展之美
在红河州蒙自市的百年古树石榴园中,果实压枝,丰收在望。树下,一场直播正在进行,甜绿籽石榴、石榴汁、石榴酒等产品通过屏幕走向全国。外宾们充满好奇地看着现场版“直播卖货”。
“从种植、加工、销售再到文旅融合,‘小石榴’发展成了‘大产业’。”首次到访中国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国家电视台电视节目部主任戴恩·盖尔·罗伯逊表示,希望将中国的发展经验介绍给本国观众。
在抚仙湖北岸的澄江市右所镇马房村,传统民居错落有致,碧水青莲与绿树繁花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田园画卷。近年来,村子推进生态保护、举办文化活动、发展特色民宿,吸引了众多旅居、康养游客的目光。
非盟委员会前副主席伊拉斯塔斯·姆文查漫步古巷,聆听乡村振兴历程后感慨道:“距离我首次来到中国已经过去20多年了,每次来都会感觉中国更加‘年轻’了。”
9月8日,与会代表在红河州蒙自市百年古树石榴园留影。新华社记者 陈为 摄
这份“年轻”,源于中国可持续发展之道,铺展一幅迈向高质量发展、绿意盎然的未来画卷。
“中国的发展不落下任何一个人。”几内亚比绍新闻部监察长安苏曼·卡萨马在走访云南边境小城蒙自后体会良多,“即便在偏远地区,当地仍在全力统筹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根植于自身历史与文化,为其他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寻求一条以人为本、包容、可持续的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启示。”亚美尼亚通讯社社长纳里内·纳扎里扬坦言,首次访华让她重新认识了中国,“我亲眼见到了一个勤奋、守纪、团结的民族,这个国家的迅速发展,完全合乎逻辑。”
策划:陈芳、邹伟
记者:袁睿、刘杨、赵珮然、白瀛、唐健辉、胡了然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